国际象棋世界冠军赛是决定国际象棋世界冠军称号的重要比赛。人们通过组织最优秀棋手进行多局对抗赛的形式决定世界冠军归属。德国棋手斯坦尼茨(Steinitz)在1886年对抗赛中打败祖克尔托特(Zukertort)后被公认为第一位国际象棋世界冠军。自此,国际象棋世界冠军赛是由世界冠军同当时最优秀、最富盛名的棋手互相之间不定期地发起并适时举行。在第4位世界冠军阿廖欣于1946年逝世后,国际棋联(FIDE)接手组织世界冠军赛并且制订一系列规则,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93年。

1993年至2005年,由于卡斯帕罗夫和肖特脱离国际棋联自行组织国际职业棋协(PCA)和世界冠军赛,造成国际棋坛上出现了由卡斯帕罗夫和国际棋联并行组织的两个世界冠军赛和两种不同的世界冠军称号。直到2006年,双轨制取消,两个比赛合二为一,自此世界冠军赛由国际棋联来统一组织,由此产生公认的国际象棋世界冠军。

在国际象棋历史上,拉斯克(Emanuel Lasker)是占据世界冠军宝座为时最长的棋手,前后长达27年。
一、自1886 年至 1946年的世界冠军赛

斯坦尼茨(Wilhelm Steinitz),第1位世界冠军,参加过6次世界冠军赛,其中1886年、1889年、 1890-1891年和1892年4届世界冠军对抗赛,夺得世界冠军并成功卫冕,1894年世界冠军对抗赛失去世界冠军称号,1896-1897年再次争夺世界冠军失利。
拉斯克(Emanuel Lasker),第2位世界冠军,参加过7次世界冠军对抗赛,其中1894年、 1896-1897年、1907年、 1908年以及1910年分别同雅诺夫斯基和施莱希特举行的两届世界冠军赛夺得世界冠军产成功卫冕,1921年世界冠军对抗赛落败而失去世界冠军头衔。
卡帕布兰卡(José Raúl Capablanca),第3位世界冠军,参加过2届世界冠军对抗赛,其中1921年夺得世界冠军,1927年失去世界冠军称号。

阿廖欣(Alexandre Alekhine),第4位世界冠军,参加过5届世界冠军对抗赛,其中1927年、1929年和1934夺得世界冠军并成功卫冕,1935年卫冕失利,1937年夺回世界冠军称号,并保留这一称号至1946年去世。
尤伟(Max Euwe),第5位世界冠军,参加过3次世界冠军赛,其中1935年夺得世界冠军称号, 1937年卫冕失利, 1948年再次争夺世界冠军未果。
二、1948年至1990年的世界冠军赛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从1948年至1990年,世界冠军赛每3年组织一届。1963年之前和1977年之后,若世界冠军未能卫冕,则将组织一届回敬赛。若24局打成平局,则世界冠军称号拥有者继续保留称号,鲍特维尼克和卡斯帕罗夫很好地利用上述规则,维护自己的世界冠军称号。

鲍特维尼克(Mikhaïl Botvinnik),第6位世界冠军,参加过8次世界冠军赛, 其中1948年夺得世界冠军,1951年和1954年两度成功卫冕, 1957卫冕失利, 1958年回敬赛夺回世界冠军称号, 1960再次卫冕失利, 1961年回敬赛再次夺回世界冠军称号, 1963年卫冕失利,最终失去世界冠军称号。
斯梅斯洛夫(Vassily Smyslov),第7位世界冠军,参加过4次世界冠军赛,其中, 1948年和1954年两次作为挑战者失利,1957 年夺得世界冠军称号, 1958年回敬赛失利。
塔尔(Mikhaïl Tal),第8位世界冠军,参加过两次世界冠军赛,其中1960年年仅23岁夺得世界冠军, 1961年回敬赛卫冕失利。
彼得罗辛(Tigran Petrossian),第9位世界冠军,参加过三次世界冠军赛,其中1963年和1966年夺得世界冠军并成功卫冕,1969年卫冕失利。
斯帕斯基(Boris Spassky),第10位世界冠军,参加过三次世界冠军赛,其中 1966年作为挑战者失利,1969年成功夺得世界冠军称号, 1972年卫冕失利。

菲舍尔(Bobby Fischer),第11位世界冠军,参加过一次世界冠军赛,在1972年世界冠军赛上成功夺得世界冠军称号,缺席1975年世界冠军赛(被视为放弃卫冕权利)。
卡尔波夫(Anatoli Karpov),第12位世界冠军,参加过7次世界冠军赛,包括1975年菲舍尔缺席而自动获得世界冠军称号,1978年和 1981年两次成功卫冕,1985年卫冕失利而失去世界冠军称号,以及 1986年、1987年和1990年三次冲击世界冠军宝座未果。

卡斯帕罗夫(Garry Kasparov),第13位世界冠军,7次参加世界冠军赛,包括1985年 22岁夺得世界冠军称号,1986年、1987年和1990年成功卫冕,1993年和1995年成功卫冕和2000年卫冕失利。
三、1993年至2005年双轨制世界冠军赛
(一)1993年至2004年的“经典赛制”世界冠军赛
卡斯帕罗夫(Garry Kasparov),1993 年和1995年成功卫冕,2000年卫冕失利。
克拉姆尼克(Vladimir Kramnik),第14位世界冠军,参加过两次,2000年夺得世界冠军称号,2004年成功卫冕。
(二)1993年至2005年国际棋联的世界冠军赛
卡尔波夫,参加过5次,1993年夺得世界冠军称号,1996年和1998年成功卫冕,1999年卫冕失利,2000年冲击宝座未果。
哈里夫曼(Aleksandr Khalifman),1999年夺得世界冠军称号,2000年卫冕失利。
阿南德(Viswanathan Anand),参加过4次,1998年冲击宝座未果,2000年夺得世界冠军称号,2001年卫冕失利,2005年冲击宝座未果。
波诺马廖夫(Ruslan Ponomariov),2001-2002年 18岁夺得世界冠军称号,2004年失去。
卡西姆丹诺夫(Rustam Qosimjonov),2004年夺得世界冠军称号,2005年卫冕失利。
托帕洛夫(Veselin Topalov),参加过三次,2005年夺得世界冠军称号, 2006年卫冕失利, 2010年冲击宝座未果。
四、自2006年起统一赛制世界冠军赛
克拉姆尼克,第14位世界冠军,参加过三次, 2006年夺得世界冠军称号, 2007年卫冕失利, 2008年冲击宝座未果。
阿南德(Viswanathan Anand),第15位世界冠军,参加过5次,2007年夺得世界冠军称号, 2008年、2010年和2012年3次成功卫冕, 2013年卫冕失利。
卡尔森(Magnus Carlson),第16位世界冠军,参加过一次,2013年22岁11个月之际夺得世界冠军称号。
|